《长安大学报》  
上一期    下一期

踔厉同心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(四)

   期次:第344期      查看:267   

公路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博:时间如白驹过隙,转眼间我已经在长大度过了九个春秋,当年从大山中走出的懵懂少年,也即将踏上出国联培的航班。一页页课件,一次次活动,将“弘毅明德、笃学创新”的校训印在了我的心中。求学路上,课堂教会了我什么是思考,学生工作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,我将永远铭记在修远晨读、朝晖奔跑的那一幕幕场景。

过去十年是我成长成才的十年,也是长大快速发展的十年。我们见证了母校从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大学迈入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,见证了校友前辈的身影闪烁在港珠澳大桥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级工程中,见证了长大师生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勇气与魄力。希望我们能铭记过去十年的成绩,弘扬长大精神,携手并进,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人生新的华章。

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鹏起:我于2014年考入长安大学,从本科到硕士、博士,回顾这些年的学习生活经历,母校的发展历程已镌刻到我成长的每一步。这些年里,我见证了渭水校区环境的焕然一新,空调、步行街、校园公交车,学生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;我见证了学校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,我的本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已经建设为国家一流专业;我还见证了学校多个重点实验室的建成投用,学校科研硬实力逐年提升。

在学校这个日益发展的平台上,我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,从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到入选研究生支教团,从担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到成功获得硕博连读资格,个人成长与学校的发展休戚相关。

水利与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张瑜婷:白云苍狗,四季枯荣,走走停停间,我已经在长安大学度过了十个春秋。十年是柿园红了十次的柿子树,是掀起来的齐刘海,是续不起来的长头发,是彩虹桥上多年往返的脚步,是抽屉里从K到D的归乡车票,是网盘里密密麻麻的照片……回忆起“大活”礼堂后台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办公室的日日夜夜,恍然如昨。那时候凌晨四点的月亮和凉透的肉末茄子盖浇饭一样珍贵。在这十年里,1951商业街拔地而起;步行前往明远、修远教学楼的道路,现在也有了“小白”代步。十年里仿佛一切都在改变,但不变的是操场上总有运动的朝气,路上总有晒太阳的猫猫挡路,本部的柿园总能按时红透,还有一直在路上的我们。我的求学生涯即将画上句号,这是抵达,亦是新的出发。

建筑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司文虎:一晃之间,与母校相伴多年。得益于学校的厚土,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,在长大的呵护下,我不断修正自身,见证长大变迁。

在渭水校区的本科时光,是我初心的开始,也是我翱翔的起点。在这里,我见证着日新月异的长大,从明远湖畔到鸿远教学楼,从逸夫图书馆到师生服务大厅,从树蕙园、滋兰苑到天行健、小时空,这些都是难忘的记忆。

出于对母校的眷恋和归属感,经过一年的潜心复习,我与母校再续师生情谊,焕然一新的宿舍、教学楼,都让我对母校产生浓浓的敬意。一流学科与“双一流”高校建设平台为我们打造的坚实航帆,在时代的东风中,让我们有做时代弄潮儿的勇气。

一年的硕士生涯,随着硕博连读,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博士之路已经开启,在长大这片沃土之上,我会珍惜时光、砥砺前行,以昂扬的姿态担当作为、接续奋斗。

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雅琪:从本科入学到现在,我在长安大学度过了难忘的时光。我曾无数次思考过一个问题:我们年轻人应该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做些什么?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,我做了很多尝试:组建团队攻坚创业,搭建桥梁服务师生,走进西部扶贫支教,疫情当前奋战一线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支教时一次家访中,学生的爷爷对我说:“国家的政策好啊,要不然我们一辈子都得在赵川的山沟里,住不上这样的大房子。”看着老人眼角的泪水,我越发坚信参加西部计划的选择十分正确,感谢学校能给我们机会深入扶贫一线受教育、长才干、做贡献。

在学校的这些年,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了一个对未来有明确目标的成年人。我们青年一定要扛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重任,不畏艰险、冲锋在前,用实干彰显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担当,继续坚定理想信念,练就过硬本领,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只争朝夕、不负韶华。

长安大学 版权所有    在线投稿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7362次访问,全刊已有619604次访问